English
胸怀天下,与国同心——赴绵阳中物院计算所实践支队纪实
分享到
发布于 2018-03-27

“红云冲天照九霄,千钧核力动地摇。二十年来勇攀后,二代轻舟已过桥”。

 

《马兰花开》这部清华人自导自演的话剧,讲述了建国初期“两弹元勋”邓稼先和他的同事们为我国核事业发展而隐姓埋名、艰苦奋斗的故事。话剧中老科学家们在艰苦环境中为新中国核武器事业奉献拼搏的精神让我们感动与振奋。于是,2018年2月6日下午,由清华大学软件学院、计算机系和自动化系的9名同学组成的实践支队,来到了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计算所,开始了为期3天的实践之旅,近距离感受这个邓稼先、朱亚光、程开甲等老一辈科学家奋斗过并承载着我国核事业发展重任的地方。

 

秀美中的使命

中物院计算所坐落在四川省绵阳市。涪江江畔的灯光秀、壮丽雄伟的越王楼,这绮丽的风景、舒适的环境,很难让我们将它与核弹爆炸时的巨大蘑菇云联系在一起。然而就如来时出租车司机的滔滔不绝的自豪,我国唯一的核武器研制生产单位——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简称中物院)就坐落在这个秀美的城市。这个让每个绵阳人、每个中国人骄傲的地方,在美如画的景致中透着使命与责任。

 

图1 绵阳夜景

 

使命里的坚持

中物院创建于1958年,是国家计划单列的我国战略武器研制生产单位,是以发展国防尖端科学为主的理论、实验、设计、生产的综合性科研生产基地。而我们本次实践参观的中物院计算机应用研究所(简称计算所),是中物院下属研究所,创建于1978年,是中物院的信息化技术总体单位,主要从事网络与信息安全、数据与信息系统、超算与数字仿真、控制与软件测评的研究、开发和应用。

图2 铸国防基石做民族脊梁

 

坚持后的辉煌

2月7日一早,实践支队来到了中物院的科学技术馆进行参观。作为我国第一个核科技和核武器专题科学技术馆,科技馆利用图片、实物、模型和场景还原等方式,生动再现了中国核武器事业发展的点点滴滴。首次核试验的幻影成像演示让我们激动震撼、当年马兰基地科研人员的抗寒“四大件”让我们心疼反思、激光核弹等高科技的部件与加工工具让我们骄傲自豪。老一辈国防工作者在艰苦卓绝环境中的坚持和汗水,换来了奠定我国国防基石的两弹等核武器。他们刻苦攻坚、为国奉献的精神让我们感动,更吸引着我们去深入了解中物院这个曾让我们觉得神秘而遥不可及的地方。

图3 中物院科技馆核之光标志

 

辉煌下的延续

在短暂的3天实践中,实践支队与计算所的7个研究室进行了深入的学术交流和讨论。在运维方向的122室,我们学习到了关于数据中心高可用架构的实现技术,队员们感慨着学校学术研究与真正工程使用的差距;在信息化方向的123室,研究室资深人员对大数据的细致介绍,让我们深入了解了企业大数据与加密应用层的相关技术;在信息安全方向的126室,对国防重地的信息安全防护机制的介绍让我们对多级安全管理等技术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在软件测评方向的125室,仿真与各类智能测试承担着关键作用;在装置控制方向的127室,队员们针对智能控制和故障测试等方面提出了各类问题;在高性能计算方向的124室,参观的仿真设备让队员们震撼;在人工智能方向的128室,虚拟现实和数据智能在国防方面的应用更是吸引着每一位实践队员。与研究生交流沟通的过程中,队员们在了解到新的科研与实践内容的同时,更感受着中物院人数十载如一日的坚韧进取的态度与为国家和民族不懈的奉献精神,这种精神的延续深深感染着我们每一个来自象牙塔的学子。

图4 计算所科室交流

 

延续着的我们

在中物院计算所的实践虽然只有短短的3天,但老一辈国防工作者刻苦攻坚、为国奉献的精神,一代又一代中物院科研人员坚韧进取、持之以恒的拼搏,让同学们感受到身上所肩负的责任和使命。通过这次实践,让队员们开始思考如何将个人的理想追求和国家的前途命运结合在一起,在实现个人价值的同时让祖国变得更加美好。

图5 计算所实践合影

审核: